南翔小笼有望成首个小吃类“非遗”
发布日期:2007-10-24
来源:本协会
据悉,日前黄浦区和嘉定区已经联合将“南翔小笼”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具体入选名录将于明年公布。如申报成功,南翔小笼将成为首个小吃类的国家级“非遗”。
南翔小笼距今已经有100多年历史。作为上海小吃的代表,以皮薄、馅大、汁多、味鲜、形美,令人为之垂涎。
南翔小笼馒头最初原名叫做南翔大肉馒头。可以追溯到清代同治年间,南翔镇日华轩点心店主黄明贤创始经营南翔大馒头,因味道鲜美,脍炙人口,同行纷纷仿效,使黄明贤生意受到影响,于是他对大肉馒头采取“重馅薄皮,以大改小”的方法,改良成为“南翔小笼”,流传于世。
据嘉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同志介绍:此次申报的并不是南翔小笼这一产品,而是制作它的最纯粹的手工技艺。因为,随着南翔小笼名气越来越响,出现了不少“李鬼”店铺,“招牌可以假借,但是手艺却不能复制,因此对于民间手艺应该予以保护。”
南翔小笼虽然源起于嘉定,但黄明贤死后,谁是他的正宗继承人?谁又传承了南翔小笼的制作精髓?目前尚难确切考证。不过,在关于南翔小笼的历史资料中有记载说,黄明贤之后,“日华轩的馒头师傅分别受雇于古猗园或自行开设松鹤轩经营,全镇的酒菜馆相继仿制,旅沪的南翔人也延请南翔师傅,分别在上海城隍庙开设南翔馒头店和在西藏路开设古猗园馒头店,挂名南翔小笼,使得顾客盈门。”
如今,南翔镇的“古猗园南翔小笼”和豫园南翔馒头店的“南翔小笼”,生意都非常红火,后者还在海外成功开出了多家连锁店。因此,这次两区联合将“南翔小笼”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无疑有利于对传统民间小吃文化的保护。
在国外,对民间小吃文化保护已经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,目前意大利匹萨已有“专利”,日本也正在对寿司、饭团等民间小吃文化进行保护。其实在上海有很多著名民间小吃,如高桥松饼、崇明糕等,但由于泛滥、失传等多种原因,许多名小吃的口味已经发生变化,原创制作工艺也正在失传。因此,保护工作任重道远,希望此次“南翔小笼”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很好的开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