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/ 业界新闻

业界新闻

上海2017年清明节青团销售同比竟显倍增现象
发布日期:2017-04-17 来源:本协会
青团品类出新   老字品牌火爆

申城清明前后,青团销售红火。今年尤显起步比往年早,收尾比往年晚的特点。依据协会对杏花楼、王家沙、功德林、沈大成、新雅粤菜、大富贵、光明村、乔家栅(小吃世界)、新亚大包、德兴馆、五芳斋、绿杨村、沧浪亭等销售青团知名品牌店的数据综合,青团销售无论是营收还是数量,同比去年增幅显见。尤其是传统老字号杏花楼的青团销售竟显倍增效应,在去年千万元营收的基础上,创下“收入三倍”的硕果。上海青团市场超越清明节假习俗期限的特点开始呈现。
一、“网红”走向“长红”。以杏花楼为例:去年“咸蛋黄肉松”青团形成“网红效应”,创下几百万经营收入,今年继续飘红走高,创下青团单品清明前后期间千万元经营收入的“长红效应”。同时,新雅粤菜馆由去年中秋的“腌笃鲜”月饼思路,到今年清明的“腌笃鲜”青团销售,使“网红”效应在产品转换中,依旧火爆,走向“长红”。悟出道理:老字号餐饮,魅力无穷。青团要吃老字号,在王家沙、沈大成、光明邨、绿杨村等其它店门前,也是排队成龙,表明“谁赢得消费者,谁就赢得市场”。
二、“小点心”趋向“大产业”。青团作为清明习俗食品,在上海多少年来,市场相对固定,份额在市场比重很小,具有销售期短,消费对象窄的局限性特点。然而,近年来借助于网络的推波助澜和食品科技的普及运用,经营者从青团上看到商机,消费者在青团上寻求味道,青团品类出新,品种越来越多,在清明期间,形成“春味青团香,餐色申城靓”的需求时尚。使原本豆沙、麦青、艾青的青团,朝着“青色永恒,馅味无穷”的轨迹发展。青团的消费需求群也随之发生扩容性突变,越来越多的白领、青年群体加入青团消费,市场也就有了越做越大的余地。协会了解到的经营数据,今年“千万元”级的青团销售店家同比翻番,可以诠释“小点心”趋向“大产业”的发展规律。
三、青团评优展特色,协会推助授金牌。为促进魔都青团经营走向“小点心、大产业”的“长红”之路,上海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在未进三月下旬之际,就举办了2017上海节令青团评优会,通过召告参与、产品展示、专家评定、同行交流、协会授誉、媒体宣传,推助消费需求,促进市场认知。参评的30余家企业的64个品种,各式馅味的青团,在绿色“外衣”下,内藏琳琅满目,透溢不同香味…… 最终选出4个“特金”产品,不仅由味道内质极佳而定,而且拥有去年市场销售“行业领先”的数据。获评今年“最红”青团。还有光明邨、大壶春、功德林在内的多家企业的青团获“金牌”和“特色”。经过清明后的青团经营数据反应,今年市场卖点好、排队热、销售期趋向延长的青团,几乎均出于获誉青团品类之中。

Copyright © 上海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1006156号-1 沪公网安备:31010102002458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