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潮迷雾出刀鱼,半江银树出鲥鱼,长江三鲜何处寻,圣爱鲜缘喜迎君。从3月1日至5月30日,681会所所有门店将推出鲜缘鱼鲜文化节,带您领略长江三鲜地道的珍馐美味。
春潮迷雾出刀鱼 东坡诗有云:“还有江南风物否?桃花流水刀鱼肥”。刀鱼,是长江著名的“三鲜”之一,阳春三月,大地葱绿,正是刀鱼旺汛时节。 古时扬州,刀鱼上市可谓一大盛事,食客皆知“清明前鱼骨软如绵,清明后鱼骨硬似铁”。长江三鲜中,最先上市的便是刀鱼,清明前品尝,其时肉嫩刺软,若过了清明,鳞刺硬化,鲜味也少上许多,故扬州地方有“刀不过清明”之说。 681会所善理刀鱼,自开店之日起延续至今,传承地道淮扬风味,奉上无与伦比的长江刀鱼,每年此时,不可多得。
半江银树买鲥鱼 东坡诗又云:尚有桃花春气在,此中风味胜鲈鱼。说的正是鲥鱼,鲥鱼乃长江三鲜之一,从宋朝开始,已列为贡品,江南飞骑,疾驰京城,便成了御膳之珍。鲥鱼出水即亡,从长江运到京城,路途遥远,且上市之时,正是天气渐热之时。据说为让皇帝享用新鲜的鲥鱼,地方官员将其用窖冰冻起,再用船泊,运往京城,时人有诗“炎天冰雪护江船”,说的正是此事 如今虽不同以往,但鲥鱼稀贵依旧,欲品其真切之感,甚难寻味。681会所如今为您奉上经传统技法烹制的长江鲥鱼,弥足珍贵,此间绝妙滋味,待您品鉴。
刀鱼杂谈:品味之道 谈吃刀鱼,总说要在清明前品尝,否则刀鱼鱼刺,由绵而铁,吃口变差。清明之前的刀鱼,其骨刺真是“嘴里只剩软刺,吐出来像是一堆绒毛”,好在天无绝人之路,有人便想出一些办法来解决“多刺”的问题,方法是:左手用筷夹住鱼头,提起来,右手用筷从鱼头以下贴着鱼骨两边夹紧一抹直到鱼尾,鱼肉就会完整地落入盘中! 另有一种方法甚为有趣:剔除头骨和三角刺,将一块鲜肉皮整张反摊在砧板上,将刀鱼放在肉皮上剁,直到剁烂,便用菜刀把刀鱼肉刮出,鱼刺就全都嵌进肉皮内了。 还有一种方法更为奇妙:将刀鱼用钉子钉在木头锅盖上,水烧沸后开小火焖上一天,锅盖上的刀鱼肉被热气“熏”得酥烂而掉下锅里,锅盖上只剩下鱼骨。 唐鲁孙先生也介绍过这种做法,好像更高明些,比如在刀鱼和锅盖之间涂抹几遍生橄榄汁;用细竹片分头、中、尾三段,将鱼嵌在锅盖上……不过,此法虽妙,终究还是等于汆汤。下面条似较佳,下酒就太琐碎了,不够劲道。 其实,一种好的天然食物,要得其精髓,理论上应该“少动”为妙。吃刀鱼也是如此,把鱼蒸到最佳状态,加些必要的作料,就可以了。至于刺多,那是没办法的事,须知这是刀鱼之所以鲜美的重要组织架构,正好比赵飞燕美在瘦、杨贵妃美在肥,关键还在心态。 有一位懂经的食客说得好:“刀鱼若无刺,那鲜嫩无比的鱼肉便直直地滑进肚中,几乎不可能细品,而因为这些刺,鱼肉在舌头上才有回旋的余地,一抿之间,其味之鲜也就备觉悠长。
品鲥新知:翁同龢嗜鲥 光绪帝师翁同龢十分喜欢吃鲥鱼,慈禧太后也嗜爱鲥鱼。 久经长江知鱼美。每年的春夏之交,正是鲥鱼最肥美的时候,一众老饕们等待了一年,终于盼到品尝美味鲥鱼的时刻了。 从前品尝野生的长江鲥鱼,鱼蒸熟时,鱼鳞一片不少,整条鱼看上去像披了件银白的“盔甲”。轻轻把银亮的鱼鳞从鱼身分离,置于鱼汁之中,再用筷子在鱼身上轻抽一下,便见鱼汁流出。先啖鱼鳞,口感软脆滑溜,再吃鱼肉,滋味培增,只能用“鲜、嫩、肥、美”四个字来形容。它的肉质有甘湿特性,能补虚劳,有强身之功效。难怪古代众多诗人墨客都深谙长江鲥鱼之美: 芽姜紫醋炙鲥鱼,雪碗擎来二尺余。 好是风轻雪停后,半江银树买鲥鱼。 江南鲜笋趁鲥鱼,烂煮春风三月初……